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阐明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方法、目标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聚焦教学改革创新这个基本着力点,探索目标导向、理念引领、模式重构、方法迭代的系统性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坚持启智润心、价值引领、培根铸魂的目标导向。如何理解和把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由于其特殊性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地位,决定了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从宏观层面看,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从微观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目标要求整合起来,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忘启智润心、价值引领、培根铸魂的目标导向,把知识教育、理论教育、信仰教育统一起来。
突出以生为本、以理服人、知行合一的理念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旨在深化对思政课教学本质的认识,指导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升华。一是从教师本位到学生中心,思政课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其特定内涵,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体现在教师要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意向上;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关键在于如何评价思政课的学习效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现在思政课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的是关乎其一生成长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判断力、人生选择力和实践行动力。二是从硬性灌输到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学要实现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目标,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三是从认知本位到知行合一。思政课要实现从认知本位向知行合一的转变,需要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
探索问题驱动、理论探究、实践转化的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解决的就是如何讲道理的问题。问题驱动、理论探究、实践转化的教学模式探索,解决的就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问题。问题驱动是指思政课教学中要以问题为导向。理论探究是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的概念、逻辑、体系。实践转化是指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矛盾,解决现实问题,又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具体来说,一是设计“真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二是构建分析框架,深化理论理解。三是以理论观照现实,实现实践转化。
推进贴近实际、数智赋能、跨界融合的方法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必须体现创新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思政课教学方法贴近实际,意在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要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契合,贴近现实问题。数智赋能,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工具来提升教学效果。跨界融合就是既要立足思政课本身,又要打破学科界限和场域边界,让思政课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元。一是探索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主题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开发主题项目,让学生在讨论、主讲、成果分享中实现自主性深度学习。二是探索利用智慧化技术,实现沉浸式教学的方法。思政课教学总是受时空场域限制,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提供了可能。三是探索打破学科与场域边界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大思政课”的维度,打破课堂、学校场域边界,将课堂延伸到社会,组织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调研,将思政课与志愿服务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