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主要有以下七方面的特色亮点

时间:2025-01-17浏览:11

       一、定位清晰、方向明确

       十四五期间,努力把学院建成省内同类院校一流、全国同类院校有一定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心(简称“两基地一中心”) 。


       二、党建引领、立德树人

       学校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大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个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学院积极参与大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


       根据学院承担的学校宣传工作和学院的特点,支部承担并创新开展“两个红色”和“三个推进”工作,“两个红色”即组建教师和学生两支红色宣讲队,在做好学校对内和对外宣讲的同时,支部还组织宣讲队师生深入厂矿、学校和乡村进行红色宣讲,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三个推进”即学院支部以党建工作为主轴,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推进支部共建工作,推进创新学院建设工作。


       用高质量党建推动支部建设和学院发展,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发展型党支部。已经取得的成果可以总结为五个亮点,(一)红色理论引领,强化党建育人;(二)红色课堂开讲,把握思政阵地;(三)红色筑梦行动,增强支部活力;(四)红色网络覆盖,拓宽发展路径;(五)红色宣讲常态,思政育人全面。党支部按照“宣传执行政策决定好、组织生活制度执行好、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好、发展党员工作好、引领教师发展好、战斗堡垒作用好”的六好的标准创建一流党建,按照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有效三个标准,构建先进的党建制度体系。


       三、师资雄厚、保障教学

       依照教育部思政课教师配备的相关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力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拥有77位专职教师,在专任教师里,硕博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比达90.9% ,学历层次高,专业素养扎实。


       学院秉持OBE理念,致力于培养优秀教师,精心打造集教学、科研、比赛于一体的卓越教学团队。坚持让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通过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这些教师切实履行职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可靠指导者与引路人 。


       四、弘扬抗疫精神,上好“大思政课”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环境思政建设。坚持做到“不停课、不停教、不停育”,将疫情带来的危机转化为开展课程思政的契机,教师引导学生坚定责任使命,共同战“疫”。


       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制度自信教育课、社会责任教育课、规矩纪律教育课、专业战疫探索课、思乡爱滇省情课“六堂思政课”,使爱国主义精神和抗疫精神在每位同学心中落地生根,培养和强化同学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帮助他们筑牢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纪律意识,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倡导“四个一”工程

       马院教师积极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外主动承担起教学、科研及比赛相关任务。教学方面打造一师一优课,科研方面打造一师一专题,指导学生方面一师一社团,比赛方面倡导一师一赛事。


       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名师讲堂先锋引领:名师大讲堂为全国教学名师与我校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条件。

       (二)混合式教学资源丰富:利用365网课平台补充和完善思政课理论部分,为学生随时学习提供平台。

       (三)实践课堂形式多样: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育人,让思政课自然地走进学生的第二、三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四)红色讲坛铸魂育人:通过红色讲堂,聘请周荣、邹平等专家,“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张建国教授、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南财经大学阮金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刘化军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王海云教授、云南民族大学苏丽杰教授等来校进行授课。用新思想指导课程教学,用新形式包装教学内容,用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用新话语拉近师生距离,让思政课活起来,讲活道理、讲好理论、讲进学生心里。


       七、积极主动服务社会

       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价值归宿。学院依托“基地”和“中心”,发挥教学科研和学科优势,多形式主动服务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高品质就业为牵引,提升配套就业服务质量。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其他各类奖项共计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