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属于民族融合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嘱咐我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我省有25个少数民族,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信教群众混合杂居,情况较为复杂。党中央的民族宗教政策一直非常明确:信教自由。但自由前提是任何教义都需符合国家宪法,在爱国的前提下实现自由,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从事颠覆党、国家,制造地区不稳定因素。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建设的前沿阵地,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相关民族宗教政策的宣讲,让大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现阶段互联网极为发达,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其丰富,但是又缺乏甄别的能力,往往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极端主义思潮、非法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为了遏制极端的、非法的宗教在校园中渗透,防止其侵蚀毒害大学生的心灵,有必要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宣讲。
为了宣讲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进行本次政策宣讲活动。2022-2023-1学期该教研室有49名专/兼职教师,授课范围全面覆盖大一、大二本专科180余个授课班级近万学生。该教研室全体教师在2022年9月16日集中学习完《云南省教育系统宗教知识读本》之后,于第三教学周(9月19日-9月23日)利用不少于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将宗教政策法规带进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式学习。
课堂上老师们给学生全面的介绍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我国的主要宗教、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并着重地给学生强调了师生应当具备的宗教观是什么、校园宗教渗透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校园非法传教的危害有哪些、以及在校园内、校园外、互联网等地遇到传教该怎么应对。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教师承担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要想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有党的教育,让党放心的思想觉悟,只有如此才能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